真实的瞎子阿炳:又抽又赌败光遗产,因寻花问柳而失明,悲惨离世
一提起“瞎子阿炳”,绝大多数人脑海里会涌现出这样一个形象——一个形容枯瘦的中年男人,穿着长布衫,戴着一顶破毡帽,帽檐下是一副圆形黑墨镜。他坐在街头,时而弹琵琶,时而拉二胡,悠悠乐声,飘荡在半空中。
当年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了阿炳的《二泉映月》后,当场痛哭流涕,直言:这样的音乐,应该跪着听,以示尊敬。那么一个流落街头卖艺的人,如何能创作出《二泉映月》这样的惊世之作?真实的阿炳,究竟是怎样一个人?
一切的开始,还要从1893年的那个夜晚说起。
清光绪十九年(1893年),一个男婴在无锡雷尊殿旁“一和山房”呱呱坠地,父母为他取名为华彦钧(阿炳)。可惜阿炳的出生,注定是个不幸,因为他的母亲乃一寡妇,父亲又是雷尊殿的道士,两人同居后有了阿炳,在当时的社会,这样的身份是不会被认可的。
展开剩余77%后来阿炳的母亲因为受不了他人的讽刺嘲笑,郁郁寡欢而亡,年仅4岁的阿炳被送去远方亲戚家抚养,直到8岁才被父亲接回来,在雷尊殿当了小道士,至此,他都不知道眼前的师傅,其实是他的亲生父亲。
阿炳的父亲华清和精通音律,大部分中国民族乐器都是信手拈来,年幼的阿炳对这些乐器也非常感兴趣,父亲便亲自传授他,作为父亲,华清和不算合格,但作为师傅,他绝对是严师,当年为了练阿炳的腕力,他直接在笛尾挂秤砣,学二胡的时候更严,阿炳的手被琴弦勒出血痕也让他继续练。10多年的苦练,为阿炳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阿炳25岁那年,父亲去世了,他继承衣钵成为雷尊殿的当家大道士,那时候的阿炳,一表人才,加上一副好嗓子,一手好音乐,那叫一个意气风发,人们都尊称他一声“小天师”,一切都是那么美好。然而一群人的出现,彻底毁灭了阿炳——交友不慎的阿炳,开始吸食鸦片。
鸦片如同一个恶魔,迅速将阿炳拉入深渊,染上鸦片后,阿炳又染上了赌博,好好的雷尊殿就这样毁在他手上,阿炳还因为常年寻花问柳,染了一身病,最后导致双目失明,如今的阿炳,可以说失去了一切,举目无亲的他,流落街头,为了活下去,阿炳拿起了二胡,开始卖艺。
虽然沦落至此,但阿炳从来没有抛弃过自己的尊严,他每天换上干净的长衫,戴上帽子,以及那副可以遮挡他双目的墨镜,拉着二胡,弹着琵琶,若有人给他钱,他必定认认真真为此人演奏一曲,绝不敷衍,阿炳是一位有尊严的艺人。
10年后,阿炳终于迎来了人生最后一丝丝温暖,他和村里的寡妇董彩娣相爱,并结婚,两个同样命运悲苦的人,互相依靠,取暖,过着朴素的小日子。
然战争的到来,再次打破阿炳宁静的生活,四处逃难,后来辗转来到上海,阿炳被昆曲班仙霓社相中,便留在这里担任琴师,当年阿炳的一首《听松》,气魄豪迈、震撼心灵,字字句句倾诉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。
本性纯良正直的阿炳,素来是恨透了那群日寇,当年他更是编唱了《抗日名将马占山》、《十九路军大刀队杀东洋鬼子像切西瓜》等等歌曲,还用家传的红木胡琴演奏《义勇军进行曲》。世人都爱听阿炳弹唱,他们能从阿炳的音乐中,感受到一种希望,一种激情,那时候阿炳演出时,满场都是人,连窗户上也站满了人,演出结束时,掌声如潮水般响起,这时候,阿炳会露出笑容,缓缓脱帽示意。
只可惜早年堕落的生活,毁掉了阿炳的身子,后来他卧病在床,频繁吐血,出去卖艺的次数越来越少,日子也越来越难。
1949年,无锡解放,次年,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教授在听闻阿炳的事情后,专门赶来无锡,想要为他录制音乐,特别是那首闻名全国的《二泉映月》。可惜杨荫浏教授见到阿炳时,他已然病入膏肓,甚至连拉琴的力气,都快没了。
但当阿炳听说教授要给他录曲子,让全国人民都听到他的曲子时,虚弱不堪的阿炳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气,从床上起身,接着拿来二胡,开始演奏,一口气演奏了《二泉映月》、《听松》、《寒春风曲》3首二胡曲,以及《大浪淘沙》、《龙船》、《昭君出塞》3首琵琶曲。
而这6首曲子,也成为阿炳的绝唱,1950年12月4日,阿炳病逝,终年57岁,一代音乐天才,就此陨落,阿炳死后,人们将他葬在了“一和山房”的道士墓,阿炳又回到了最开始的地方。
1983年,政府将其墓迁葬于惠山东麓、二泉之南,墓前是钱绍武先生雕塑的瞎子阿炳铜像,阿炳以另一种形式,存在于这世间。
发布于:天津市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没有了